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,黃病毒屬,單股正鏈RNA病毒,直徑20nm,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,宿主不明確,主要在野生靈長類動物和棲息在樹上的蚊子,該病毒最早于1947年偶然通過黃熱病監測網絡在烏干達寨卡叢林的恒河猴中發現,隨后于1952年在烏干達和坦桑尼亞人群中發現。該病毒活動一直比較隱匿,僅在赤道周圍的非洲、美洲、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寨卡病毒感染散發病例。最早一次暴發流行是2007年發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羅尼亞群島的雅鋪島,更大的一次流行于2013年-2014年發生在大洋洲的法屬波利尼西亞,感染了約32000人。伊蚊還傳播黃病毒科中的另外三種病毒,包括登革熱病毒、基孔肯雅病毒和黃熱病毒,也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流行。
2014年2月,智利在復活節島發現了寨卡病毒感染的首位本土病例。2015年5月,巴西開始出現寨卡病毒感染疫情。截止2016年1月26日,有24個國家和地區有疫情報道,其中22個在美洲,目前歐洲多國也有報道,有蔓延全球之勢。
寨卡熱癥狀相對較輕,通常只采用支持療法。有證據顯示近期在巴西爆發的寨卡病毒感染和新生兒小頭畸形相關。針對于ZIKV的IgM抗體在感染后3-5天左右通常可被檢測出,但它和與之密切相關的登革熱,黃熱病,日本腦炎和西尼羅河病毒可能存在交叉反應。
北京開景基因技術有限公司最新推出寨卡病毒(ZIKA)重組抗原,可用于多種方法學診斷試劑的開發研究,歡迎咨詢。